美食除了能餵飽我們飢餓的細胞外,也是一門信仰,可以安定人心,重新點燃我們那容易熄滅的小宇宙。美食這信仰的特色是:她奉獻自己,讓人實實在在的吃下肚,普渡云云眾生,一面滿足追隨者肚皮的需求,並同時慰藉他們過度脆弱易受傷的靈魂。
在這個宗派裡,菜色選擇種類繁多,就如滿天神佛,世俗眾生可以各取所需,尋找自己緣分的歸屬。有些人終其一生尋尋覓覓,有些人擇善固執、從一而終。各式形色的餐廳取代了肅穆的殿堂,廚師們成了信仰的佈道者,侍者熟練的將一盤盤玄妙的旨意,傳遞給在餐桌上認真修行的追隨者們,信眾們則透過視、嗅、聽、味、觸覺來領受餐點裡的旨意。 然而就像眾多宗教流派一樣,眾生與不同殿堂所提供的餐點緣分深淺不一,在美食的信仰裡,不講究從一而終,講求的是隨緣自在。緣起緣滅、皆有定數! 喜愛嚐鮮的我們,在味覺的探索上,是屬於較具冒險性格的族群,所以「走到哪、吃到哪。」就是我們的吃喝座右銘。每次到泰國,就自然的想去體驗在地生活,也會盡可能的嘗試各式小吃,每次到街頭市集裡,不時都會發掘令我們驚艷的特色小吃。當然勇敢嘗試的狀態下,踩到地雷是常有的事。食物不好吃是一回事,但吃壞肚子卻可能引起連環的後遺症,在享受美食之前,基本的衛生問題還是得擺在味覺的探索前面。
衛生上來說,到泰國吃街頭小吃,盡量以熟食為主,街頭生吃肉類或生菜並不是件好主意。也要注意攤販是否擁有乾淨的自來水源,如果看到像台灣早期攤販一樣,兩三桶水洗遍天下的做法(一桶是裝清潔劑的水,另一桶洗淨的清水,但洗到最後都一樣有泡泡且不乾淨),還是要斟酌考慮一下。但像是不需要共用餐具的打包熟食或是現削水果攤位,只要在旁稍做觀察,確認小販處理食材過程乾淨,衛生基本上是沒太大問題的。在泰國,多數人並沒有習慣使用衛生筷或碗,我們可隨身帶礦泉水,在許多露天小吃或不在意我們把地板弄濕的場地,用來幫餐具或生菜水果洗個澡。 除了污染問題外,儲藏食材的方式也得注意,在沒有冰箱的路邊攤裡,有準備冰塊給生肉清涼一下的攤販,當然是比較優的。還有呢,掏錢把食物放進嘴裡之前,善用我們的視覺、嗅覺加上過去經驗來做判斷篩選。像是:環境、攤位主人衣服、指甲是否整潔,桌面、砧板和使用的器皿是否油污髒亂,食材外觀是否新鮮等,許多小枝小節都能透漏這家攤販的素質。要強調的是,每個人對乾淨衛生的要求不一,還是要量力而為,基本上,泰國許多觀光地區的攤販跟台灣衛生環境已相差不多。出國旅遊,吃個東西應該是件開心的事,如果因擔心害怕產生壓力,或是因吃生病,那不如不吃,免得影響心情、旅遊行程甚至健康。 再來就是提高吃到美食的機率,避免踩到地雷。那就要「到異地,找當地」。當地人往往知道許多不為外人知的資訊,甚至可以及時的更正我們手中錯誤的訊息,幫我們救出地雷區。如找不到人問,可就近向投訴旅館飯店裡,服務態度佳的門房或櫃檯人員問,看他們平時或下班後,喜歡往哪幾家小吃跑,或哪些地方做休閒活動,稍做斟酌後,再去探索,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再來就是要清楚知道自己喜愛的口味,嘗鮮別過了頭,要多多投「己」所好。不愛吃甜的人,看到一道大量以沙糖調味的菜,如果真好奇想嘗試,那就抱著嘗鮮角度,不要期待過高。不敢吃辣的人,點了加入大量辣椒烹調的餐點,在舌頭痲痹的狀態下,一定很難嚐出美味在哪。看清自己,不要有矛盾或愛面子的心態,明明挑嘴,卻說自己什麼都吃。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去玩,遇到不愛吃的,還是要說,或是大家可以分組把口味雷同的人放在一起,再去獵食。 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都不同,旅遊觀也很不一樣。味覺的寬廣度是可以訓練的。所以,有機會時,要多往外走,去發現美食、享受美食,況且壓力大時,出去玩,吃吃喝喝也比較不會有憂鬱症。旅遊經驗越多,也越能從過程中找出自己的愛與不愛,當下是如此,過幾年後,也許想法口味變了,舊地重遊,又能換上另一種心情,享受過去喜愛的美食;發掘過去不愛的食物,原來也可以如此可愛。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。 |